Bank4.0金融常在,銀行不再? -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廣場網路書店
Bank4.0金融常在,銀行不再?
- 作者: Brett King
- 譯者: 孫一仕、周群英、林凱雄
- 語言別: 繁體中文
- 出版社: 台灣金融研訓院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版次: 初版7刷
- 類別: 科技應用類
- ISBN: 9789863991427
- 讀者評鑑:
監管機構重新思考傳統與創新的磨合、許可的分際及規章的制定;
金融科技新創公司不斷重新定義今日的銀行;
傳統銀行受到刺激,著眼開發新的能力、創造新的工作、發展新的技能;
大數據資料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進展,讓翻轉與解構的各式銀行功能和服務想像,都充滿了可能性。
24/7的金融服務
銀行的未來不僅止於提供新的支付方式、更方便的借貸服務,
未來的銀行透過智慧裝置嵌入我們的生活,不再有時間限制,也沒有地域侷限。
一個語音指令、手機彈指之間,就能夠每週7天、每天24小時,隨時隨地輕鬆完成投資、轉帳、預約、查詢、支付等金融服務。
創新的科技Ⅹ突破的銀行Ⅹ嶄新的監理
銀行,無所不在!
未來的世界,金融服務可藉由預測演算法即時提供金融服務,客戶可以在無人車或是家裡,透過語音介面,如:Alexa、Siri ,虛擬實境設備,如:Magic Leap、HoloLens獲得服務,也可以透過隨身攜帶的持續增加功能的智慧型手錶或是手機。金融服務變得更加貼近且無所不在。但是我要特別提醒,今日的金融產品是不會自動融入未來的智慧世界,只有金融服務效能(Banking utility)才會。
當新的擴增世界(augmented world)來臨,銀行過去擔任金融效能提供者角色的重要性正逐漸降低,銀行需要在新的世界努力爭取占有一席之地。當今的效能已不在於分行或是ATM提供金融服務,而是在智慧手機、網路層、數據資料、人機互動介面(譯註:如智慧音箱、語音智能助理)、以及人工智慧。
Bank2.0 完成於2009年,當時智慧型手機正開始成為零售銀行很重要的一個通路,逐步成為繼網際網路後,超越其他服務通路成為客戶日常使用的銀行通路。比特幣才剛發行,Betterment、Simple、Moven等公司都尚未成立,甚至金融科技(FinTech)這個詞彙都還沒有出現。Bank 2.0 主要探討客戶的行爲會因為科技的發展而快速變化,並使銀行的業務變革顯得勢在必行。
到了2012年,行動設備已確認成為改變世界的驅動力,它所產生的影響將超過網際網路,銀行內部再也有沒有任何爭論,是否需要開發手機app應用程式。如何運用客戶每天都會使用的科技來提供銀行服務,其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但是,大部分的銀行仍是採用漸進式的轉型方式,單純地將手機銀行定位為僅是網路銀行功能的延伸,而科技部門仍要費盡心力說服執行長以取得足夠的預算,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Bank 3.0 進一步闡述你可以成為一家完全運用最新科技而獨樹一格的銀行。如同我在Bank 3.0一書中所寫,銀行將不只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銀行正在從「實體」的領域進入「數位」。
這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套句我們在澳洲常說的“在送上兩杯飲料之間的時間也太長了”,延誤我完成Bank 4.0 的原因很簡單,在銀行實現多通路(multi-channel)後,我對銀行的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透過觀察非傳統的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以及採用新科技的變化,我領悟到在取得金融服務的方式上,已經出現系統化的改變,而這樣的轉變將會在未來10年或是20年之內完全破壞現有的業務模式。而這些改變未來銀行業的要素,實際上要從開發中的經濟體中去尋找,而不是傳統的銀行。
在過去的40年之間,我們從認定實體分行是唯一可以取得銀行服務的通路,轉換到多通路(multi-channel),再轉換到全通路(omni-channel),最終成為數位的全通路(digital omni-channel),客戶將只會使用數位通路來取得銀行服務。大部分銀行的問題是,只是簡單地將科技外加在傳統的業務模式之上,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產品及流程仍然相同,只是以數位化的方式呈現。申請書只是從在分行填寫的實體表單轉換成為電子表單在網上填寫。我們還在遞送實體塑膠卡片,在郵寄文件給客戶,仍然需要客戶簽名,還是認為需要配置人力才能處理客戶的複雜問題。
在中國、肯亞、印度以及一些地方,非傳統銀行業者正在對於支付、基本存款、微型貸款及其他銀行功能領域發起攻擊,採用的是完全不同於銀行傳統使用分行提供服務的方式。通過在手機上建立客戶使用情境,擺脫參考現有產品設計。我們觀察到新型態的銀行體驗,多是受到科技以及使用者行為所影響,而不是基於以分行為基礎的流程及規章。這樣革命性的改變是由科技公司所引領,如肯亞的m-Pesa,螞蟻金服的支付寶,騰訊的微信支付,印度的PayTM等,還有很多其他公司。這個趨勢與成熟經濟體中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結合,如Acorns,Digit,Robinhood以及其他運用客戶行為模型來開發存款及投資產品的公司。我們意識到假如掌握銀行的核心功能以及客戶需要金融服務目的,並以符合行動世界的設計方法進行優化,將獲得比改造原有以分行為基礎的業務模式更好的成效,同時也能夠更自然地融入客戶的生活。
假如你觀察過去25餘年,從商用網際網路開始出現後的趨勢變化,整體是朝向以低障礙、低延遲的模式與客戶進行互動。與今日其他的服務平台一樣,銀行業所處的世界中的客戶,期望需求能夠即時被滿足他的。銀行業要轉型以符合今日的即時世界並不容易,特別是當你使用基於紙本申請書的固定流程,並強調合乎法遵規範。與其他行業相比,特別是從電子商務營收方面比較,更顯示出銀行的適應速度是比較慢的。
當以技術為主的業者進入市場,有許多“未銀族“(unbanked)從未進入分行的人口時,它無需複製以分行為基礎的銀行模式,只需專注如何取得銀行核心功能的方法即可。因此結合如手機科技所能提供新的設計可能,可以讓銀行重新思考如何將銀行服務更完美“嵌入 (embedded) ”客戶的世界。這樣的新方法,可以讓銀行獲得更好的利潤,更好的客戶滿意度,能獲得與傳統業者一樣好的客戶信任,同時企業也可以更具備動態擴張的潛力。
當我明白趨勢軌跡已經發生變化,我們看到了一個未來銀行業的新業務模式,但這個新模式下的銀行,將不會包含現在大多數的銀行。為什麼?因為如果現在的銀行只是將分行及人員轉型以數位化的方式執行,你將會錯失最後機會。銀行業需要重新設計以適應技術無所不在的世界,銀行要與客戶保持相關的唯一方法,就是創造符合客戶目的的體驗,仍以分行為基礎逐步演化的方法是不夠的。
我希望你會喜歡《Bank 4.0》。
作者序
第一部分:銀行2050
第1章 回到第一原理
專題:螞蟻金服─第一家為數位時代而生的金融公司
專題:科技如何重新界定身分
第二部分:為即時世界重新想像銀行業務的樣貌
第3章 內嵌式銀行業務系統
專題:情境式參與和使用金錢時刻
第4章 從產品、通路到體驗
專題:未來的願景:人工智慧的個人語音銀行家
第三部分:為什麼金融科技公司能證明銀行沒有存在的必要
第6章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是敵是友?
專題:銀行為何應該關心金融科技
專題:速度的優勢
第7章 人工智慧在銀行的角色
專題:超越數位銀行業務
專題:引領數位化:改造阿聯酋杜拜國家銀行(Emirates NBD)
第四部分:哪些銀行會存活,哪些不會
第9章 適應或死亡
第10章 結論:銀行4.0的發展路線圖
詞彙表
2.商品送達您指定取貨之7-11超商門市後,系統將發送「超商取貨通知e-mail」及「手機簡訊」通知您於7日內前往超商門市取貨,或您也可於本院網站客戶服務網的「購書記錄」內查詢處理情形。
3.超過7日未至超商取貨,商品將被退回本院,須請您重新至網路書店下單訂購;如已付款,後續將處理退費事宜。若累計二次未至超商取貨,本院將取消您超商取貨付款之服務。
4.由於超商取貨有尺寸大小之限制,僅提供5本以內之書籍及影音光碟商品使用「超商取貨付款」功能。
二.若您訂購的商品是有現貨庫存的,將於您完成付款後起算,3至5個工作日內即可收到商品;若逾期未收到者,請來電與我們連絡 (02)3365-3635。
三.您所購買的商品享有到貨7日商品鑑賞期。若要辦理退貨,請於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及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相關商品
熱門推薦
-
窺見-你以為你知道,其實沒弄懂的事!
梁國源誰說經濟學家只關心經濟?誰說學者講的話很難懂?在《窺見─你以為你知道,其實沒弄懂的事!》這本書裡,梁
-
法遵科技、監理科技與金融科技監理
沈中華, 王儷容第一部清楚說明監理科技與金融科技監理的專書放眼全球監理科技的現況與趨勢了解主要國家金融科技監理挑戰以
-
無形資產評價師初級能力鑑定-無形資產評價之基礎知識(2022年版)
蘇瓜藤、詹凌菁、彭火樹、高銘淞、宋皇志無形資產評價師能力鑑定考試,是我國經濟部工業局為推動知識經濟,依據產業創新條例而辦理,並委託工業技術
-
貓與銀行家
Nadir Mehadji(納迪爾‧邁哈吉)本書以蘇格拉底貓(Socrates)與銀行家貓大亨(Catsby)的投資規劃對話為架構,以輕鬆的筆調
-
接軌國際金融監理 建構全面遵循體制
曾令寧、呂桔誠詳盡介紹美國對外國銀行之監理,並彙整近期國際監理重點,擇取其他國家先進立法例,對比國內外監管要求,協
-
鄉民的金融科技能量包
黃崇哲、藍弋丰金融科技聊天術》四大熱門話題 帶你釐清FinTech樣貌透過金融科技補充能量,隨時可以有最方便的金融
-
融資租賃全攻略
黃守文融會融資租賃的概念,貫通作者十餘年經驗。旁徵租賃實務及案例,博引經營策略與分析。融資租賃•
-
數位「真」轉型—來自全球五大數位轉型銀行的實戰案例
克里斯‧史金納 (Chris Skinner) 編審:孫一仕、蕭俊傑本書作者精心挑選並揭開這些銀行的面紗,說明他們如何著手因應這些核心變遷,他們正在改變其應對變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