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名

新北都更名人講堂- 探索「都市更新的N個可能」!

年台灣天災頻繁,加以都市建築大量面臨老舊、窳陋等居住安全及品質低落問題,都市更新越來越受重視。新北市政府自106年起辦理都市更新實務工作坊-名人講堂系列講座。都市更新不只是房子拆除重建,亦可以透過不同的環境再生手法來改善生活場域,進一步與民眾分享都市更新為生活環境帶來的各種效益及改變,喚起民眾對都市更新、環境再生等議題不同的領悟及省思,然都市更新涉及領域繁雜,除技術、法規之配合外,民眾對於都更之正確觀念建構往往為推動都更成敗關鍵,故市府期待藉由名人講堂活動進一步與民眾分享都市更新將為生活環境帶來的各種效益及改變,邀集熟知國內外都市更新、環境再生等著名成功案例之講者,以民眾生活角度出發,揭示各種都市環境再生之可能,期待透過系列講座的開辦引導民眾正確的都更觀念,能夠更為普及都更知識及加速推動都市更新。

107年度講座規劃有四系列,分別為11/21「系列一、誰讓東京更精彩?-發現持續演變的都會生活風格」、12/05「系列二、城市經典‧再生不設限-政府規劃再現地區機能」、12/11「系列三、地區創生密碼-景觀在都市再生的角色與價值」及12/19「系列四、舊城再生‧文化都耕-「產官學」+「公民學」的都市創生」,於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數百位民眾關心都市更新的民眾、業界專業人士、相關大專院校學生及市府員工踴躍報名,現場互動熱烈,收穫滿滿。

誰讓東京更精彩?
發現持續演變的都會生活風格

11月22日的系列一講座中,第一場邀請日本設計觀察作家吳東龍帶領我們一起探討東京街道、建築、人文與生活等面向理出東京文化和其城市與設計的發展現象。並藉由作家本人在日本東京生活觀察的點滴,與我們分享東京城市這幾年的變化,並深入瞭解這些改變對都市人們的影響與啟發。

東京的改變為何?

吳東龍老師提到他在2015年出版「100の東京大人味發見」這本書籍,接著又在2018年出版「Premium 東京大人味‧美の設計發見」,主要是因為東京這個城市變化迅速,而且不斷在進步與蛻變,而這些變化是有趣的、多變化的,作家也提及2018年在「Premium 東京大人味‧美の設計發見」這本書和早期「100の東京大人味發見」內容相比較,兩本書籍內容介紹將近二十多個景點,惟有三、四個景點消失或改變,但不難發現各個景點的改變還是存在,城市依舊活絡並沒有沒落。再者,從觀察這些景點中,發現從城市的更新過程中,東京居民對於美感有很高的標準,開放空間及建築物不僅設計上是美麗的、漂亮的、舒服的,還有可以營造出讓人們舒服的氛圍,甚至能夠感動在這空間活動的人群,也讓民眾感受到藉由城市空間設計添加生活美感。

|吳東龍老師的精闢分享

空間美感的打造 蔦屋書店

被入選為世界最美20間書店之一的「蔦屋書店(TSUTAYA)」,於2016年11月在日本中目黑開幕,「蔦屋書店」離中目黑車站東橫電鐵的出入口非常相近,徒步約3分鐘不到的路程,它位於中目黑高架橋下,提供上下車旅客一個休息、停留的空間。書店在橋下並不會和周遭地區顯得格格不入,反而很自然的成為生活場域空間的一部分,建築物本身設計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內部的規劃也很有巧思,以不同的主題設計作為區間上的分隔。中目黑的「蔦屋書店(TSUTAYA)」突破了傳統橋下空間再利用的設計手法,取代了以往高架橋下多為開居酒屋、拉麵店的規劃,塑造一個舒服的活動空間。

出自吳東龍老師簡報

TOKYO MIDTOWN HIBIYA 東京中城日比谷

六本木TOKYO MIDTOWN是中城日比谷區域的重要地標,建設公司三井不動產以都市更新的成功造鎮經驗,在2018年3月底打造「日比谷東京MIDTOWN/日比谷東京中城」,此區域融合商業、藝術文化與自然環境三大領域,日比谷東京MIDTOWN除了提供一個全新的娛樂據點以外,也重新替東京打造出國際商業及藝術文化都市的形象。TOKYO MIDTOWN與東京地下鐵千代田線・日比谷線・都營地下鐵三田線「日比谷」站地下直通,擁有良好的交通位置,周遭飯店、商店皆能利用地鐵通達,在交通往來方面非常方便。在城市規劃上,日比谷是一個結合商業、藝術、文化、自然環境的城市,這個城市除了有一個號稱為東京中央公園的日比谷公園以外,也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區域裡有劇院、電影院及畫廊等等場所,提供都市的居民一個多樣化選擇的休憩空間。經過改造設計後的日比谷,除了保有城市原本獨有的特性以外,也透過新的元素加入重新打造一個新的城市空間。

出自吳東龍老師簡報

東京迷人之處

吳東龍老師分享東京這幾年來透過都市設計而產生的變化,讓人更想去探索這個城市迷人的地方,都市更新不僅侷限於建築物本身,除了建築物硬體建設改善以外,應該要包含都市的文化與創意,並將融入其生活空間,文化產業內涵的軟體工程也是同等重要。透過吳東龍老師演講,讓民眾瞭解日本政府對於東京這個城市改造的手法皆是值得我們去學習之處。都市更新的目的,除了讓人們生活在安全的居住環境外,對於空間設計的舒適性、方便性,也同等重要,期望未來台灣的城市,都市更新的方式與手法,能朝向更全面性、更完整的發展。

|現場交流問答 (圖上:都市更新處張溫德處長、圖下:吳東龍老師)

城市經典‧再生不設限
政府規劃再現地區機能

2場的名人講堂將視角拉回台灣─我們所熟悉的板橋府中,邀請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許晉誌總經理,講述其與新北市政府共同推動的「新北市府中456空間改造」規劃案,也透過景觀與建築的觀點,分享空間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以家為發想、城市的轉運空間─「城市客廳」

「客廳」對於家而言,是每個人回家必定經過的空間,也是連接廚房、房間等不同動線的匯集地。我們將客廳的概念延伸至「車站」,對於一個地區而言,車站的站體本身就是一個顯著地標,透過車站旁常有的廣場以及串連周邊四通八達的交通動線,車站儼然就是城市中的客廳。

如何打造城市客廳?從台北和花蓮談起

許晉誌總老師說明臺北火車站與花蓮火車站皆透過「城市客廳」的發想,將場所精神帶入空間中。以臺北火車站為例,透過植栽綠帶呼應臺北火車站周邊的空間軸,讓空間更有層次感,此外,也透過舞台燈光的光源設計,把空間與人的互動想像成為一個展演空間,人在空間中的活動就如同演員在舞台上表演。

而花蓮火車站也是以城市客廳為發想,改善原有紊亂的交通動線,重新調整交通的動線與空間,並塑造行人行走的步行空間,讓空間的層次感更明確。許晉誌老師指出,空間就像人類DNA,雖然基本組成元素類似(例如公園、廣場、交通節點),但透過不同的轉化與排列組合,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性格和長相,當然空間也會因為重新配置而打造出不同的氛圍。

板橋的城市客廳─「府中456行政園區」

透過臺北火車站與花蓮火車站的經驗,城市客廳也被用在新北市板橋府中捷運站周圍的「府中456行政園區」。規劃的一開始首先梳理板橋地區周邊地區資源現況,並針對交通環境進行流量分析,並在捷運站旁規劃出入門戶的廣場,並且將府中456行政園區以綠色廊帶、人行通廊的方式,整體串聯至臨近的臺灣藝術大學,形成一個連通的長廊。而府中捷運站前則規劃一個廣場,並帶入無隔柵、友善導向和綠帶的設計,使廣場空間和周圍地區可以有所區隔,同時也是友善親民又開闊的環境,成為民眾早晨的運動空間。許晉誌老師另外也說明了設計理念與實際執行協調的重要性,因為府中捷運站周邊有板橋區公所、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等行政機關,同時也是屬於捷運局管轄的範圍,當設計者以設計角度規劃出空間的樣態後,還需要透過協調與說明的方式,將行政機關的服務考量納入規劃中,而這也是執行府中456行政園區中遇到的最大挑戰。

出自許晉誌老師簡報

舊空間‧新味道

分享臺北火車站、花蓮火車站與板橋府中456行政園區的案例後,許晉誌老師強調一個觀念:「都市更新不是只有重建,還有整建、維護以及空間配置」,都市更新不只有一般民眾所想的重新蓋大樓;拉皮、修繕和重新將資源配置於空間都是都市更新的重要功能。因此不是所有的建築物都一定要是新型態大樓;老舊建築物也可以透過翻修,使老空間同時存在老記憶和新味道。

「Old is new, new is old」,都市更新有著N種可能,而空間有過去的文化才能展現氛圍,所以我們可以從現況重新盤點資源,瞭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想要將空間形塑成什麼樣子、塑造什麼樣的城市風格,這也是都市更新的發想源頭,也是讓城市變更美好的關鍵。

|許晉誌老師的精闢分享 |現場交流問答 (圖上:都市更新處張溫德處長、圖下:許晉誌老師)

地區創生密碼
景觀在都市再生的角色與價值

更名人講堂第三場邀請到郭瓊瑩系主任與我們細細品慢慢談對於都市更新的長遠想像,賦予都市環境的新興生命有各種不同的可能,不一定是從建築物的改建、改造開始,也可以從公共空間、設施及不同的改造手法讓城市煥然一新;演講廳燈熄,大屏幕一頁頁的投影,讓我們不斷想像著新北未來城市更新的N個可能,也許有綠意盎然的都市廊道,也許滿是藝術靈感的生活品質,更可能是擁有新機能與任務的老舊建築們,彷彿也走過大台北城市一回,那些歷經滄桑的牆垣、昔日風華的老屋、招牌,透過對都市的針灸微調,讓都市依然散發甚至保留著舊有氣息,卻披上完整而新鮮的容貌。

一座我們喜愛的城市模樣

在台灣對於都市鮮明意象與共同都市記憶,多數停在一致性的都市樣貌而缺乏獨特風格,都市都是慢慢成長的,一個都市再活化有多種機會可能,從都市基本的功能開始探討,郭老師提到簡.雅各布斯所認為都市必要的情況「城市需要混合的基本功用,將人們的出行時間分散到一天內的各個時段」、「城市需要小的街塊,增加街道的數量和面積,增加人們接觸的機會」、「城市需要不同年代的老建築,滿足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要」、「城市需要充分的人口的密集,使各種功用充分揮發經濟效能,增加城市的舒適性」,城市需要建立在基礎的經濟關係下及滿足居民基本需求,形成具備多樣性功用的城市;接著郭老師也透過各式國內外案例,為我們說明從都市環境景觀開始,公共空間、街道家具、自行車道、人行步道、景觀植栽、親水空間、候車亭、變電箱、人孔蓋等的改造及美化都可以妝點城市的美景,透過適當的美化增添都市空間的質感與提升居民生活品味。

|郭瓊瑩老師的精闢分享

從公共空間開始都市更新

打開都市的公共空間,是人與都市互動的開始,不論是廣場、街道、公園、廟宇等,這些市民公同生活的場域提供著休閒、社交、聚會、藝文、慶典各項使用,日常再到歷史,公共空間蘊含城市的各種記憶,也許在大台北城市皆需重拾對於公共環境品質管理維護之重視、創造更多人與人交流互動的活動空間,如此不但重塑了居民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也提升了城市空間的品質。擁擠的都市生活空間下,居民開始重視休閒綠地場域、享受城市生活空間,公共空間有時扮演著城市最初妝容,都市更新不只在更新老舊建築物,從開放空間著手,改善老舊與殘破環境,替城市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出自郭瓊瑩老師簡報

都市美學&景觀設計

在郭瓊瑩老師與我們分享的案例中,在國外城市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對於環境敏銳度可見,不論在色彩上的著墨、發揮當地人文元素,細細相融入都市周圍環境,與台灣各「都市設計審議」之個別基地開發量體造型管制相較下,從對於都市環境景觀樣貌訂定了詳細及嚴格的開發規定,街頭景觀再到小基地建築之整建維護都完備著細緻的審查機制。隨著都市不同階段的發展、更新,新舊交集的屋樓失去都市量體平衡,營造了不協調都市樣貌,也許無法急速透過全面翻新改造,但也可以從對歷史的尊重與保護、藝術文化氣息結合、協調色彩搭配開始,針灸式的妝點我們居住的環境、城市景觀。

誰才是都市改頭換面的推手

曾經只剩老舊灰濛意象的港灣由一個色彩計畫、一群人的力量,刻畫了正濱漁港的深度,打造有如色盤夢幻的港灣,也正揮灑著城市的新生命與創意能量;曾經的「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和平橋」重新以月光色點綴橋身,在夜晚燈光妝點下,成為基隆港灣地區的新亮點。正濱漁港色彩計畫的推動,從了解地區環境開始,傾聽在地人對環境的期待,再借都市景觀專業者的協助與地方持續溝通,讓都市環境改頭換面,對於都市環境更新再生又有了新的想像。

出自郭瓊瑩老師簡報

不論是公部門、專業者及居民皆可以是都市改頭換面的推手,這樣的創作品,創作者有藝術、設計、建築、政府及居民還加上了地方特色,集體參與互動下的成果,滾動式的「交流」與「對話」連結在地所成就的眾人之作品,不同於藝術家的獨創表現,也許都市再生更新能夠把人的生命緊扣結合,往往都市規劃設計交付給專家執行,難以滿足鄰里、當地生活所需樣貌,透過民眾、專家、公部門之間彼此對話,民眾有更多參與的可能後,而創作過程也面對當地發展的課題,推手共創的作品也將成為啟發、反思、想像和彼此溝通的平台。

|現場交流問答 (圖上:都市更新處張溫德處長、圖下:郭瓊瑩老師)

舊城再生‧文化都耕
「產官學」+「公民學」的都市創生

107年度名人講堂以「都市更新的N種可能」為主軸,系列四講座邀請台中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蘇睿弼理事長擔任講者,「舊城再生‧文化都耕-產學觀+公民學」的都市創生」,與民眾分享如何創造舊城再生,實現多功能的住商生活圈及如何積極媒合團隊活化老屋,引進創意工作者等議題。

台中中城‧舊市區再生

主講人蘇睿弼老師長期致力台中「都市再生計畫」並成立「中區再生基地」,針對老屋活化、老屋綠化、老屋法制化等議題以民間力量改造推動方式,促成現今許多老舊建築環境活化再生契機與案例。蘇睿弼老師承接市政府發起的「中區再生計畫」,於2012成立的工作據點「中區再生基地」,是與第一銀行承租的150坪空間,位於第四信用合作社對面,由於空間寬廣,也常在此舉辦活動。接著主軸多以「再生計畫」為主,針對中區做了許多歷史文化研究、空屋調查等,並擬定再生的策略,訂定短中長期目標;2013年的主軸則以「步行天堂」為主,因此區都市規劃完成於車輛尚少的日治時期,因此為非常適合步行、騎腳踏的區域,試圖推廣一種別於現代生活的緩慢氛圍。

|蘇睿弼老師的精闢分享

城市老化如何再生?

每個鄉鎮,都有迷人的風格與姿態。台中的中區曾是全台灣最繁華的地區之一,此區都市規劃完成於日治時期,1920年代日本人口於此區的居住比例曾高達40%,為全台之冠,林獻堂等人為首的文化協會也在此深耕,現今深受觀光客喜愛的「宮原眼科」樓上的「醉月樓」,其名便來自當時仕紳最常聚會的地點名稱,其代表經濟活動的旺盛,台中的中區成為最成熟的都市文化,但因發展、萎縮都很快速,使台中舊市區歷經滄桑,蘇睿弼老師透過街區再造與地方產業的創新行動力量,積極用實踐行動參與地方公共事務與資源整合,重振台中中區舊城風華,吸引年輕人進駐創業,閒置空間成為了創意工作者的舞台,結合設計與藝術的進駐而重新找回舊市區的活力,不只是老屋再生而是整個區域再生。

出自蘇睿弼老師簡報

青年創業+優質企業

中區再生基地逐漸成為創意工作者的舞台。蘇睿弼老師表示,在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上,中區再生基地培養出與在地人的情感,進而間接扮演起媒合的角色。自從宮原眼科首開成功之例,加上中區相對而言房租較為便宜,又因靠近火車站而擁地利之便,其實無形中已吸引許多年輕創業者考慮前來落腳,這時中區再生基地就能發揮功效,幫忙尋找適宜地點,並說服屋主出租,利用空屋媒合,讓私有的空間也能成為新的公共空間,空屋加入青年創意,閒置空間活化的概念。青年創業的風潮漸盛後,接著嘗試吸引較具規模的企業前來投資。永豐餘集團接手位在台灣大道上的中央書局,這棟成立自1927年的老建物,過去曾為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等藝文及政界菁英的聚所,在2016年夏天,以複合式文創書坊的樣貌重新與世人見面。最後蘇睿弼老師說明,結合願景、調查、媒合、行動四個過程,再加上大學教育與地域社會的連結將成為社會企業的搖籃,都市再生展現出不同的產官學與公民學,帶給大家不同的省思。

|蘇睿弼老師的精闢分享 |現場交流問答 (圖上:都市更新處張溫德處長、圖下:蘇睿弼老師)

都更不再一成不變|都更名人講堂啟發更多可能

107年度的4場都更名人講堂主題以『都市更新的N個可能』為主軸。邀集熟知國內外都市更新、環境再生等著名成功案例之講者,以民眾生活角度出發,揭示各種都市環境再生之可能。從國外的東京城市美學,到國內成功的都市再生案例,從最單純的地區生活風格養成開始,逐步探討到民眾參與及大尺度的都市規劃。

都市更新不是只有重建

都市更新除了老屋重建、整建及維護外,亦可以透過不同的環境再生手法來改善生活場域,像是營造出都市廣場及人本空間環境,從大尺度的空間規劃開始,一路談到最夯的小尺度老屋新生,藉由公共空間、設施及不同的改造技術使城市煥然一新,不論是舊城的改造、街區的活化亦是充滿創新的現代感設計,講座讓民眾感受到藉由城市空間設計添加生活美感,能塑造舒適環境也能促進人與人的互動,這些皆是都市更新、環境再生的表現。

國內國外經驗檢視

從日本設計觀察作家吳東龍分享「誰讓東京更精彩?」,以國外日本東京都市規劃案例中較以整體的城市開發,並結和東京街道、建築、人文與生活等各種面向理出東京城市透過美學設計創造出充滿知性、感性及溫度之空間;再拉回國內先由許晉誌總經理分享新北市府中456行政園區空間改造計畫,將家的概念推廣至整個城市,讓府中成為板橋的城市客廳,接著由文化大學景觀系所郭瓊瑩系主任,分享國內各城市發展觀察心得,並說明如何成功推動基隆正濱漁港懷舊碼頭上色計畫,促使舊有港灣風貌重新蛻變再生,最後遠從台中而來的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蘇睿弼理事長,分享如何創造舊城再生,實現多功能的住商生活圈及如何積極媒合團隊活化老屋,重振台中中區舊城風華作為一系列總結。

回顧與總結

107年度4場的名人講堂邀請熟知國內外都市再生著名成功案例與理論內涵的講師們,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都市更新的N個可能,現場民眾也提出許多對社區規劃不同的想法與見解,例如「因應時代打造一個新穎及歷史與現在融合的建築環境」、「色彩對於都市的景觀規劃與設計」、「保有舊城文化與都市更新的重要性」、「如何將都市再生引入老屋都更」等議題,透過講師們及新北市都市更新處張溫德處長將理論結合實務的回答,以及在都市再生中公部門所扮演的角色,使民眾皆獲益良多。

|民眾現場與講師交流 |民眾於講座現場打卡拍照

本次都更名人講堂系列講座,除講座分享外,特別規劃了線上互動活動,民眾於當日參與講座後登入Facebook「 我愛陳香菊粉絲專頁」活動頁面留下參與心得,及上傳參與名人講堂活動現場照片一張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圖書禮券,許多參與民眾紛紛上傳參與心得與感想,也讓主辦單位收穫滿滿。

民眾心得語錄摘要

「一個好的都市更新可以創造人文、物品、歷史與全球社會群眾對話的空間」/宋永裕

「用色彩做都更(整建/維護),進而衍生更多都市空間活化的可能。誰說外在的重建工程才是都更,也許內在思想價值觀的改變才會衍生更多都更的可能。」/余天生

「都市活化不是侷限於大肆興建或重建的強心劑,也可以用細火慢熬的中藥方式來細細調理,培養後讓其有機發展。有人、有行動,使社會共好的理念得以延續及量產。」/徐韻涵

「都市更新透過重建、整建、維護等方式來改造又老又醜的市容,然而重建整合不易,曠日費時,於是郭瓊瑩老師透過國內外的案例,說明如何透過景觀植栽、公共空間、街道傢俱、通行空間、載具設計、親水空間、循環經濟、公共藝術、色彩計劃的概念來將公園、自行車道、高架空橋、候車亭、書店、學校幼兒園、變電箱、防護隔音板、涵蓋板、人孔蓋等設備加以美化,使其與周遭環境融合,營造易於親近的友善環境案例,而郭老師也分享了規劃基隆漁港旁老房子空間場域活化的歷程,透過色彩塗裝社區外牆,成功的將社區營造形塑成觀光客造訪打卡的熱門景點,真令人驚艷! 」/楊淑雲

「都市耕新,也耕辛,需要多少的熱忱,多少的努力,凝聚多少人的力量才能優化一座城市。 用更人性化的思維更新都市,使其更接地氣,也讓人民更加有感。此次對於步行城市的概念感到非常的驚喜,老城區有老城區的機能、味道、存在意義,並不是一定要寬廣的四線道,並不一定要街道重整等大型建設,從小地方改變,改變的不僅是一棟危樓,更可以是民眾的觀念、想法,跳脫許多制式的舊想法,賦予其更多的意義、價值以及可能。」/楊先驊

108年四場名人講堂參與民眾心得分享